《床上的痴缠私语未修改版》
党政机关和涉密企业事业单位的新入职人员,既是保护国家秘密安全的“生力军”,也是机关、单位保密教育的重点对象。从走上工作岗位开始,“保密”便与每一名新人的职业生涯紧密相连。它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项,而是不可逾越的红线;不是一时的要求,而是终身的必修课。
警惕“认知模糊”踩线
某事业单位秘书部门新入职员工贺某,由于对相关保密法律法规不了解,未履行涉密文件销毁管理规定,将3本秘密级汇编书籍交给保洁人员处理。相关书籍被卖到废品收购站,被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及时发现。
事件发生后,有关部门给予贺某记大过处分。
警惕“轻慢心态”酿祸
某协会新入职员工程某,根据工作安排到上级机关领取1份机密级文件后,在返回单位途中坐在地铁口台阶处休息,不慎将装有机密文件的信封遗落在此处。抵达单位后,程某才发现文件丢失,经多方全力搜寻仍未找回,最终确认文件遗失。
事件发生后,上级部门责令涉案单位对保密工作进行全面整改,对直接责任人程某作辞退处理,对负有领导责任的黄某给予行政警告处分。
警惕“操作失范”泄密
某县直单位办公室新录用公务员王某,在跟班学习期间接收了同事何某转交的多份涉密文件。因当时王某正要外出,便随手将涉密文件拍照发送至部门微信群,询问领导赵某如何处理。接到起草落实工作通知的指示后,王某为图便捷,将文件通过微信发送给该县某广告公司葛某,要求其使用图文识别软件将涉密文件转换成文档格式。随后,葛某按照王某要求转换并通过微信发给王某。
事件发生后,赵某被给予撤销党内职务、行政撤职处分;何某被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;王某被延期转正。
新入职人员保密提醒
明确保密边界,筑牢思想根基
新入职人员需系统学习保密法律法规,吃透禁止性规定的行为边界,夯实保密意识与履职能力。尤其要警惕“想当然”“无所谓”的侥幸心态,杜绝“内部讨论,说说无妨”“这点小事算不上秘密”“偶尔违规不会被发现”等错误认知。要将“可为与不可为”内化为思维自觉,从根源上规避因认知缺位引发的泄密风险。
严格执行流程,恪守保密规范
新入职人员要立足岗位职责,将保密要求贯穿工作全流程。经手国家秘密载体时,严格执行制作、收发、传递、使用、复制、保存、维修、销毁等环节的管理规范,杜绝随意操作;使用信息系统和信息设备时,严守“涉密信息不上网,上网信息不涉密”原则;参与涉密会议、活动时,按规定管理会议材料,严禁擅自录音、拍照、摄像。
强化细节防范,消除泄密隐患
日常工作中需时刻警惕“细节里的漏洞”。沟通交流时,不向无关人员透露涉密事项或工作敏感信息;使用手机时,严禁通过图文识别小程序拍摄涉密文件,不存储核心涉密人员的工作单位、职务、红机电话号码等敏感信息;处理涉密文件必须在符合保密要求的办公场所进行,养成“人离柜锁、桌面清零”的习惯,从细微处筑牢保密屏障。
严守“八小时外”,绷紧保密之弦
工作之外的生活场景,同样是保密防线的关键一环。新入职人员在“八小时外”的业余时间,也要履行好保密义务。家庭聚会、朋友闲谈等场合不随意谈论国家秘密,不接受请托提供或打探涉密信息,与他人交往中坚决规避涉密及敏感话题。“八小时外”的警惕性,是日常工作保密意识的延伸,更是职业素养的体现。 【编辑:刘阳禾】

德国新闻电视台21日报道称,朔尔茨在布鲁塞尔举行的欧盟峰会后表示,他将于11月初访问中国。这是他就职总理后首次访问中国,将由一个商业代表团陪同。朔尔茨还说,与中国的关系也是上周欧盟峰会上的一个议题。没有国家想与中国“脱钩”,但在贸易政策方面,德国不应只关注一个国家,必须扩大与其他亚洲和南美国家的关系。《床上的痴缠私语未修改版》 10月24日0—24时,31个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46例。其中境外输入病例41例,含7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;本土病例205例(山西70例,广东33例,内蒙古21例,北京18例,陕西17例,湖南11例,新疆9例,河南6例,四川4例,天津3例,浙江3例,安徽2例,云南2例,江苏1例,福建1例,山东1例,重庆1例,贵州1例,西藏1例),含12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(浙江3例,山西2例,广东2例,四川2例,陕西2例,内蒙古1例)。无新增死亡病例。无新增疑似病例。